郑州小学3-6年级语文作文辅导方法,让孩子写作思路不再迷茫
郑州小学三到六年级的娃,学语文绕不开作文——想写好真不是靠硬憋“好词好句”,得先摸透孩子的脾性,找对门路。我带过几年小学作文课,攒了点实际能用的招,帮娃们把“怕写作文”变成“想写作文”,把“流水账”写成“有温度的小故事”。
**先把“写作热情”拉起来——兴趣是笔杆子的开关**
别上来就提“文采”“立意”,三年级娃写《我的一天》,能把“早上吃了妈妈煮的糖心蛋(糖心流到手腕上,我舔了三次)”“课间和小明玩跳房子(他踩线时踮着脚,像只小企鹅)”“放学路上捡了片银杏叶(像奶奶的蒲扇,闻起来有阳光的味道)”写清楚,就该举着作文本夸:“你把‘糖心蛋’写活了,我都想咬一口!”四年级写《美丽的校园》,能说出“春天操场边的樱花落进我铅笔盒(我把它夹在数学书里,后来翻开时,花瓣变成了干花,像小蝴蝶)”“秋天走廊的桂花香得连数学课都分心(我偷偷在笔记本上画了朵桂花,被老师看见了,她笑着给我画了片叶子)”,就够棒——孩子觉得“我写的东西有人懂”,才会愿意再写。
还有创设情境这招,我试过超灵:带娃们每人领盆小多肉,起名字(有叫“小胖墩”的,有叫“绿桃子”的),每天观察“叶子有没有变胖”“土干没干”。两周后写日记,娃们的句子全是细节:“小胖墩今天掉了片叶子,我急得问老师是不是渴了——老师说‘它在换衣服呢’,我才放下心”“绿桃子的新叶子是嫩黄色,像刚剥的橘子皮,我用指尖碰了碰,它居然抖了一下,像在跟我打招呼”。比之前写“我的植物”生动一百倍——因为是孩子自己“养”出来的故事。
再就是用“半拉子故事”勾兴趣:我常说“小蚂蚁明明发现块蛋糕,正想搬回家,突然下雨了——接下来会发生啥?”有的娃写“明明用树叶当伞,把蛋糕裹在怀里爬回家,路上摔了三跤,蛋糕上沾了泥,可妈妈说‘这是最甜的蛋糕’”;有的写“明明喊来小伙伴,一起把蛋糕抬到石头底下避雨,还分给路过的蜗牛——蜗牛说‘这蛋糕比我吃过的菜叶还香’”。娃们编故事时眼睛发亮,根本不觉得是在“写作文”,倒像在“玩游戏”。
每周五的“作文小讲台”也不能少——娃们自愿上台读作文,其他同学得先说“我喜欢的地方”,再提小建议。上周小若读《我的好朋友》:“小美帮我捡回掉在操场的铅笔盒,她的手冻得通红,却笑着说‘我跑的快,不冷’”,小宇举手:“我喜欢‘手冻得通红’这句话,像我上次帮妈妈买包子,手也冻得通红,妈妈说‘你的手像胡萝卜’”;朵朵补充:“要是能加一句‘小美哈着气搓手,指节都红了’,就更像我见过的小美了”。小若听了眼睛亮晶晶的,下星期主动写了篇《小美教我折星星》,细节多到我都惊讶。
**素材不是“背”的,是“攒”出来的——让孩子“看见”生活**
娃总说“没的写”?那是没学会“睁大眼睛看”。我让娃每天写一句“小发现”:“楼下的流浪猫总蹲在便利店门口,阿姨给它喂火腿肠时,它会用脑袋蹭阿姨的手”“妈妈梳头发时,掉了三根白头发,我偷偷把它们夹在笔记本里”“放学路上的梧桐树影里,有只小蜘蛛在结网,网丝像银线,太阳一照闪金光”。慢慢孩子就懂了:不是生活没素材,是没“看见”——比如写“妈妈”,不用写“妈妈很爱我”,写“妈妈每天早上给我煮糖心蛋,把蛋黄煮得流心,说‘你小时候最爱舔手腕上的糖心’”“妈妈帮我洗校服时,把我沾在裤子上的银杏叶摘下来,夹在我的笔记本里”,比“妈妈很爱我”管用一百倍。
阅读也别逼“名著”——三年级读《小猪唏哩呼噜》,学“唏哩呼噜吃起饭来,喉咙里像装了个小火车”;四年级读《小鲤鱼跳龙门》,学“小鲤鱼跳龙门时,尾巴拍得水面溅起好高的水花,像撒了把珍珠”;五年级读《查理和巧克力工厂》,学“旺卡先生的巧克力工厂里,瀑布是热巧克力做的,河面上飘着棉花糖云”。让娃把喜欢的句子抄在“采蜜本”上,写作文时想用就翻——比如写“妈妈做饭”,可以学“唏哩呼噜”的写法:“妈妈炒的番茄炒蛋,香味像小翅膀,飞到我房间里,我放下作业本就往厨房跑”;写“我很开心”,学“查理”的写法:“我的心里像装了罐蜂蜜,甜得要流出来,连走路都蹦蹦跳跳的”。
还有参加活动——上个月带娃去社区帮老人折报纸、贴窗花,有个娃写:“奶奶拉着我的手说‘你贴的窗花比我孙女贴的还整齐’,她的手像老树皮,却暖得像晒了太阳的棉花”;另一个娃写:“爷爷教我认‘养生版’的字,说‘等你老了,也能给你孙子折报纸’,我突然觉得折报纸不是任务,是和爷爷一起玩游戏——他折一下,我跟着折一下,像在玩‘拷贝不走样’”。这些都是孩子自己“经历”的,写出来比“背”的素材真实一百倍。
**技巧不是“教”的,是“用”会的——让作文“活”起来**
写作文先“定主题”——别让娃写“大而空”的题,比如“我的理想”不如“我想当蛋糕师”(因为“我想做像妈妈煮的糖心蛋那样甜的蛋糕,给小朋友吃”);“环保从我做起”不如“我把饮料瓶做成笔筒”(“我用可乐瓶做了个笔筒,贴上彩纸,妈妈说‘比买的还好看’,后来我又做了个给老师,老师把它放在讲台上,装着粉笔”)。主题越小,越容易写深——比如写“一件难忘的事”,别写“我去北京玩”,写“我摔倒时,一个陌生小弟弟扶我起来”(“他的手像暖水袋,扶我时还说‘姐姐,你疼不疼?我上次摔了,妈妈给我贴了创可贴,我给你找’,说完就往便利店跑,后来我给了他根棒棒糖,他笑着说‘这是我吃过最甜的糖’”),比“去北京玩”难忘多了。
再教娃“画提纲”——别直接写,先画个“小地图”:写“我的一天”,列“早上:糖心蛋→课间:跳房子→放学:捡银杏叶→晚上:和妈妈种多肉”;写“一件难忘的事”,列“起因:我摔倒→经过:小弟弟扶我→结果:给小弟弟买糖”。这样写的时候不会跑题,也不会漏掉“小弟弟的手像暖水袋”“银杏叶像奶奶的蒲扇”这些细节。
开头和结尾别“模板化”——开头可以“设悬念”:“我铅笔盒里藏着片银杏叶,那是我三年级最难忘的一天”;可以“描环境”:“早上的风里有桂花香,我背着书包走进校园,没想到会遇到那件事”;可以“问问题”:“你有没有过一件想起来就笑的事?我有——是小弟弟扶我起来的那天”。结尾可以“抒情”:“直到现在,我还留着那片银杏叶,每次看到它,就想起小明的笑脸,想起小弟弟的暖手”;可以“点题”:“原来最难忘的事,不是惊天动地的大事,是小弟弟扶我时,手心里的温度”;可以“延伸”:“后来我也像小弟弟一样,扶过摔倒的小朋友,他说‘谢谢姐姐’,我想起当年的自己,心里像喝了橘子汽水,冒泡儿”。
描写要“看得见”——写人别只写“她很漂亮”,写“她的眼睛像黑葡萄,笑起来有两个小酒窝,说话时声音像小铃铛,走路时扎着的马尾辫晃来晃去,像只小松鼠的尾巴”;写环境别只写“校园很美丽”,写“春天的樱花落进铅笔盒,夏天的桂花香得分心,秋天的梧桐叶铺成金毯子,冬天的玻璃上有我画的小太阳”;写心情别只写“我很开心”,写“我蹦蹦跳跳地回家,连书包带开了都没发现,妈妈问我‘怎么这么开心?’,我笑着说‘秘密’,其实是因为小弟弟的糖”。这样的句子,像放电影一样,读者能“看”到、“闻”到、“摸”到。
**修改是“打磨”,不是“否定”——让作文“更像自己”**
写完作文别着急交,先让娃“自己改三遍”:第一遍读“通不通”——“我今天吃了妈妈煮的糖心蛋”有没有写成“我今天吃了妈妈煮的糖心蛋,它很吃”?第二遍读“有没有漏细节”——“小弟弟扶我”有没有写“他的手心里全是汗,像刚玩过滑梯”?第三遍读“有没有表达心情”——“我很开心”有没有写成“我的心里像装了罐蜂蜜,甜得要流出来”?
再让娃“互相改”——别只说“写得好”,要具体:“我喜欢‘小弟弟的手像暖水袋’这句话,因为我上次扶同学时,手也这么热”;“你写‘我很开心’,可以改成‘我把棒棒糖塞进小弟弟手里,他的眼睛亮得像星星,我也跟着笑,连嘴角都酸了’”;“你漏了‘小弟弟跑向便利店时,红领巾飘起来’的细节,加上会更生动”。这样的修改,孩子能听懂,也能学会。
老师批改时,别只打分数——要写“有温度的评语”:“你写的‘小弟弟的手像暖水袋’太棒了,我都能感觉到温度”;“‘银杏叶像奶奶的蒲扇’这句话,让我想起我奶奶,她也有把蒲扇,上面有个破洞”;“要是能加一句‘小弟弟跑开时,红领巾飘起来’,就更像我见过的小朋友了”。孩子看到这样的评语,下次会更愿意写——因为他知道“老师在认真读我的作文”。
其实除了学校和家长,找个“懂孩子”的辅导机构也能帮大忙——比如龙门辅导,在郑州开了十二年,市区有十二家校区,我同事的娃就在那学作文。他们不是“教作文”,是“陪孩子玩作文”:先给娃做评测,比如有的娃“怕写作文”,就设计“趣味日记打卡”——写“今天吃了啥”“和小猫玩了啥”“捡了片啥叶子”,慢慢敢写;有的娃“素材少”,安排“每周阅读摘抄+生活观察任务”——这周摘抄“秋天的叶子”,下周去小区捡叶子写观察日记;有的娃“不会开头”,1V1老师马上支招:“你可以从‘你有没有过一件想起来就笑的事?我有’开始”;有的娃“素材用不对”,老师帮着梳理:“你写‘我的好朋友’,用‘她帮你捡铅笔盒’的事,比‘她学习好’更具体”。
他们的校区我去过,像个“作文游乐园”:教室有空气新风系统,窗户边摆着小多肉,阅读区有软沙发和绘本,娃进去不会觉得“我是来上课的”,更像“来玩的”——有个娃说“我喜欢在阅读区写作文,因为阳光晒得后背暖,写出来的句子都带温度”。班型也灵活:10人专项班,娃们一起讨论“我的好朋友”的不同写法,互相启发;VIP1v1班,老师盯着娃的问题——比如有个娃写“一件难忘的事”总把“经过”写短,老师就帮他梳理“起因-经过-结果”:“你摔倒时,有没有感觉到疼?小弟弟扶你时,有没有说什么?你给小弟弟买糖时,他有没有笑?”慢慢娃就会写细节了。
更贴心的是“心理辅导”——有的娃因为写不好作文哭,班主任就陪着聊天:“你看,你写的‘小猫玩毛线球’多生动,比我小时候写的好多了”;“你这次写的‘我的一天’,比上次多了‘捡银杏叶’的细节,进步很大呀”。娃慢慢就不害怕了,敢下笔了。还有“框架式学习法”,教娃“搭积木”:写记叙文先理清“起因-经过-结果”,写议论文学会“论点-论据-论证”,写说明文掌握“是什么-为什么-怎么办”,娃像拼乐高一样,先搭框架,再填细节,就不会“不知道写啥”了。
现在龙门在郑州有十二家校区,管城、郑东、高新都有,离我家最近的是二七广场校区,走路十分钟就到。同事说,娃现在写作文不用催了,每天放学回家先写“观察日记”,还说“我要把今天的事写下来,给老师看”——这大概就是“好的作文辅导”该有的样子:不是“教孩子写作文”,是“帮孩子找到写作文的快乐”。
说到底,小学作文不是“考文采”,是“教孩子学会表达”——把心里的话,用自己的话,写出来。不管是“糖心蛋”“银杏叶”还是“小弟弟的暖手”,只要是孩子自己的故事,就是最好的作文。慢慢来,别急——孩子的笔杆子,会慢慢长出翅膀的。